Page 84 - 玉屏油茶纪事
P. 84

时代足音


               通了,陆地也无公路,无奈只好将设备搁置镇远长达 10 年之久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直到 1927 年军阀周西成命相关人员,雇苦力 50 余人将两台发电
               机抬到贵阳。所以说,那时候 阳河这条水上通道对湘西和黔东地区
               特别重要,甚至有官员出入黔境也是通过这一水道进行接送的,称之

               为官船。因而, 阳河的水路运输被誉为黔东、湘西的“水上丝绸之
               路”。我们玉屏的茶油外销也同样如此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那时候,玉屏有很多油茶大户,他们山林多、茶子多、油亦多。油多
               了自然就要出售换成银元,或置田土、或购山场、或造宅院、或存银元。

               更多的是有点茶山和通过收捡罢茶子后,榨成油后就急于出售,换成
               一些银元留作他用。通常,贫苦人家是种点小季或挑柴卖,上街打斤

               斤油,估算 5 天一场,吃多少就打多少,如同杀完猪卖了,再砍一两斤
               肉改善一下伙食,平日里过着紧巴日子。这便是先辈们总结出来的勤
               俭生活方式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这样一来,在盛产油茶的玉屏乡村,榨了茶油后就用罐、缸、桶把
               油装起来,只要手头紧了,就会去乡场上出售些茶油或者农副产品。

               所以,售油在市场上的交易便一年四季不会中断,市场因而繁荣,客
               商云集。然而根据当时人们的艰苦生活条件,消费水平是远远不及销
               售量的,即供大于求。有时,直到下场了卖油的老汉还是卖不脱,一个

               个怏怏不乐地耷拉着脑袋,挑的挑,背的背,提的提,回到家中。有的告
               诉家人:“盐钱都没卖得,这一场只有吃蛋(淡)喽。”

                    在当时,在传统习俗中,农村人赶场都是按农历来算的。每月逢
               一六赶玉屏,二七赶朱家场,三六赶大鱼塘(今鱼市),四九赶晃县,五

               十赶大屯场。只要是做买卖的生意人,几乎是逢场必赶,从中寻找商
               机。在民国时期,贵州街有一位叫张维汉的财主,他家在龙溪口贵州

               街开了一家“黔运”商号,做粮油、布匹、锄铁农具及日杂百货,在当地
               很有钱。他每逢赶朱家场、大屯场皆活跃于场上,在乡场上瞄准了做
               茶油生意这一商机,于是逢赶场他便收茶油,回家后,连同桐油、药材、



                72
   79   80   81   82   83   84   85   86   87   88   8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