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age 283 - 玉屏油茶纪事
P. 283

文化韵味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成天赶点四八场,白天来回赶路忙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回家洗脚就上床,一天一身新衣裳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跑岑巩和镇远,下跑新晃芷江场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每天买点新玩意,晚上回家逗婆娘。
                    女唱: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嫁郎莫嫁挑油郎,每日清早就起床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天天都在忙赶场,回家已是夜茫茫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白天看不见油郎,一天一身臭衣裳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上挑青溪和天马,下挑新晃麻音塘,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半日子单身过,下辈再不嫁油郎。
                    朱家场油篓客家的油篓有大有小、有高有矮,轻便耐用,成本低

               廉。具有柔韧性,适应长途运输外销,安全可靠,既不漏油且存油不变
               味,不管是骡马驮运,车船水运陆运,人工挑担等,即使多次撞碰、跌

               落,或者发生翻车翻船等事故均安全可靠,不会受太大的损失。因此,
               油篓在没有铁皮油桶、塑料桶、专用罐车等器物的那个年代是民众的
               必需品。
                    民国时期,当时交通运输不便,很多货物都囤积在朱家场老街,成

               为周边区、保、甲的物资集散地。原来就有一句反映朱家场和麻音塘
               市场的繁荣老话:“挑不完的朱家场,填不满的麻音塘。”朱家场是那时

               粮油杂货挤满大街小巷,牛羊猪等牲畜也占满了市场,油篓客家的油
               篓也由于防水、防霉变、防震,远销省内外。至今还流传一段顺口溜: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油篓客家油篓好,真像一个大元宝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油篓客家工艺精,各个用户都放心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唐家编制很用心,一担只有三四斤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唐家油篓不用卖,上门订单销得快。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近销镇远至新晃,远销贵阳至长江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外观秀气人喜爱,好篓装油炒好菜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用户都称油篓好,油篓客家忘不了。


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71
   278   279   280   281   282   283   284   285   286   287   288